17岁的单车潇潇痞子 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和小市民文化中的暴力 - 刺猬明星娱乐网

17岁的单车潇潇痞子 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和小市民文化中的暴力

来源:吃瓜网    作者:吃瓜网     2020-05-27 14:46:05   

王小帅一点也不在乎人们对这部影片中所表现的青少年暴力问题的疑惑和担忧,他似乎能找到个很好的理由───现实主义,或者正如他所说是批判写实。这是一个严肃深刻的话题,王小帅的回答一点也不负责任,好像在王小帅的眼里,北京小市民文化中充满的只有暴力、偷盗、早恋、阶级对立───小贵的精神和态度是唯一一个积极向上的主题,可惜的是,最后他也举起了砖头,影片结束的时,小贵慢慢溶入了北京大街上吵杂的人流。

  现实主义不能作为影片中的暴力问题的推辞,王小帅没有找到一条更好的途径来表现以自行车为联系的北京小市民真实生活的全貌,《十七岁的单车》因此显得非常毛躁,因为他没有找到一个更好的主题和内容,一个人的自行车被偷了,然后他去把他找回来,结果却成为一场暴力冲突的无辜受伤者。

  农村进城打工的郭连贵(以下简称小贵)到一家速递公司打工,可他耐以工作的自行车却被人偷了,于是他跑遍北京城,终于找到了被偷的自行车,一个叫小坚的中学生,一群小坚的朋友,小贵想尽了办法,用尽了力气和他们抗争,最后不得不妥协,同意轮流使用这辆自行车,但小贵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同样是这辆自行车,却间接的导致他成为另一场暴力冲突的无辜受伤者,小贵举着被砸烂的自行车伤心的消失在人群之中。

  正如很多评论所说,影片的故事很简单,但剧情的发展引人入胜,事实上,这得宜与王小帅对于情节巧妙而有趣的设置,一个同父异母的家庭,第一的初恋和青少年在情感问题上的矛盾与冲突,一个看上去衣着华丽的北京女孩却是个外地保姆,一群铁杆兄弟般的同班同学的拉帮结派,小贵工作时遇到的奇趣故事(本来是去送速递,却被人误会拉去洗澡)等等等等,《十七岁的单车》为我们展示了在北京,这个国际大都市中每天都可能发生的很多有趣的故事和内容,王小帅在影片中用真实的镜头和画面去关注和展现普通的北京小市民的生活,他的确很真实,尽管王小帅没有过多的使用给人以强烈真实效果的DV摄影技术。不过这些仍然是过多的停留在了表面,作为一个配角出现而已,路边的大妈,看闹热的大爷,用自行车搬运货物的人等等不同的各色人等,对他们多的是一份朴实的注视,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给小坚和小贵的故事提供一个可以信耐的真实的社会环境,然后我们就可以很肯定的说,这就是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

  那么,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应该反应什么样的主题和内容呢,小坚一帮朋友,对小贵的拳打脚踢,十足一副社会痞子的做派,而小坚受不了初恋失败的打击,举起砖头向情敌敲过去,于是又一群痞子出现了,又是一场拳打脚踢,甚至把小贵的自行车都踩烂了,当然,还有小坚对父亲和家庭的谎言,这都使《十七岁的单车》成为一部不太青春的不太善意的影片,反应的是北京青年人的精神状态的比较暴力和灰暗的一个方面,为什么不去关注那些令人感动的另一面呢,比如如何沟通和与父亲、继母和妹妹之间也已存在的不太友好的关系呢?如何展示小人物对大时代北京的不同命运?如何鼓励青年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靠自己的劳动和毅力求得生存以及那些每天在我们眼中走过路过的人所遇到的令人感悟的遭遇和命运。王小帅没有把镜头对准他们,更多停留在对年轻人浮躁、少不更事和小市民暴力的角度上。

  很多人一直把这部影片和意大利现实主义力作《偷自行车的人》相提并论,那算是一种恭维,和《十七岁的单车》相比,《偷自行车的人》要令人感动得多,有一种悲哀和无可奈何的基调,一个人自行车被偷了,他没找到,只好去偷别人的车,却被逮个正着,一个倒霉的人所遭遇的不公的命运,他很朴实,而且更真实,而《十七岁的单车》似乎什么也不关注,王小帅好像只是想用摄影机把一切记录下来,令人遗憾的是记录时的眼光放错了地方,于是一场暴力的战斗最终结束全片。在影片最后的画面王小帅处理非常含糊,小贵举着砸烂的自行车消失在人群中,这个到底有什么含义呢?对小贵所遭遇的不幸的悲哀?就像小贵一样的人和事每天都在发生?小贵慢慢溶入了社会学会了承受?小贵重新开始面对属于自己的生活?王小帅含糊的主题和思想显然使这部影片丧失了感染力。